江淮官话

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八大次方言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江淮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和长江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小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孝感地区,江西省九江地区浙江省个别地区,鄂西北和陕南地区的一些地区。此外,还有湖北西北部竹山竹溪两县方言和相邻的陕西南部地区,使用人口约8605万。[3][4]
先秦魏晋时期江淮地区的语言有地域差别,今皖属江淮官话区的主体语言来自中原雅言[a]系统;苏属境内是雅言、百越语并存;鄂属地区是楚方言。两汉时期,“楚语”占据整个江淮方言区,但是内部有方言之分,皖、苏境内为江淮楚方言,鄂境内为楚郢[b]方言。三国时期,江淮地区的楚语逐渐向江东方言(古吴语)演变;两晋时期,西晋灭亡之后,由于北方士族的大批南渡,使得江东方言被北来的通语系统逐渐替代,至东晋时正处于江淮官话的萌芽期。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等原因导致大量移民或难民大规模由北向南迁移,使得人口、语言发生剧烈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江淮地区方言发生了第二次异化。在南宋覆灭后,古官话系统取得了通语的地位,使得江淮官话开始走向成熟时期。至明朝时江淮官话取得重要的地位,且已达到成熟,对于明清官话的影响产生重要的作用。[2][3]
江淮官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独立的入声调类;此外还具有声母[n][l]大多不分;韵母[ən]与[əŋ][in]与[iŋ]不分;尖团不分;古端系合口字今读大多无介音;古开口见系二等字大多存在文白异读等语言特点。[4]江淮官话有19个声母;韵母数量不一,在江苏省数量最少有39个韵母(溧水方言),最多有62个韵母(海安方言)。[5]江淮官话和吴语关系密切,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浊音声母。[1]江淮官话的方言语法具有附加词缀、形容词重叠、特殊的反复问句、双宾语句句式等特点;词汇具有叫法多样、一词多义等特点。[6][7]
江淮官话的价值在文化、语言学以及历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江淮官话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艺术,如淮剧扬剧黄梅戏、淮海戏等曲艺被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10][11][12]另外,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江淮次方言的神韵,与今天的普通话存在明显差别。[13]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与许多地区方言相似,江淮官话正向普通话方向变化。[14]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在包括江淮官话区在内的中国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15]同时,江淮官话区内多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开展了方言建档、曲艺传承、方言调查、寻找方言发音人等多种形式的语言整理保护工作。[16][17][18][19][20]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