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

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通常是指葡萄球菌属细菌(学名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染色阳性球菌,镜下细菌常单个、成双、成簇或短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5]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或需氧,[6]28~38℃均能生长,致病菌最适温度为37℃,pH为4.5~9.8,最适pH为7.4。多数葡萄球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生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3]葡萄球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是无芽胞菌中最强的。[6]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例如空气、土壤、物品、人和动物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7]
根据ITIS网站(截至2024年5月),葡萄球菌科下葡萄球菌属共有44个种、21个亚种[8]临床上多根据能否产生凝固酶(coagulase),分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也可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表型分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3个种分别代表致病性、正常菌群或机会致病性以及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7]葡萄球菌在侵入部位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各种毒素与酶类,形成病理损害,葡萄球菌感染的典型病理变化是化脓性炎症及脓肿形成。[3]与葡萄球菌毒素有关的疾病,有毒性休克综合征、[7]胃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与葡萄球菌入侵及播散有关的疾病,有皮肤与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3]葡萄球菌感染最重要的治疗是手术切口和所有化脓灶的充分引流;[9]而严重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包括加强支持疗法,引流脓液及选用适当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除腐生葡萄球菌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故有必要针对其耐药特点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3]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疗程通常会拉长至4~6周。[9]
人群中带有葡萄球菌者相当普遍。[3]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黏膜受伤后,或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葡萄球菌感染[7]葡萄球菌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者和患者,通过受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吸入染菌尘埃,或进食含肠毒素的食物可致病。[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了是医院获得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外,也逐渐成为社区获得感染的重要病原体。[9]由于对葡萄球菌致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流行特征亦未充分阐明,针对性措施尚不十分完善,所以预防葡萄球菌感染仍然是相当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葡萄球菌感染发生和发展的预防应为综合性措施。[3]

命名

葡萄球菌属最初与微球菌属(Micrococcus)归为一类,最早在1883年由亚历山大·奥格斯顿(Alexander Ogston)在对与微球菌中毒相关的脓液进行显微镜检查时命名。在他的检查中,奥格斯顿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链状球菌和那些像一串葡萄一样聚集的细胞,他将后者称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希腊语σταφυλή (staphylē),意为一串葡萄)。第二年,安东·J·罗森巴赫(Anton J. Rosenbach)根据它们的色素分离并命名了两种葡萄球菌种,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白色葡萄球菌S. albus),现在称为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4]葡萄球菌属以罗森巴赫的名字命名为(Staphylococcus,Rosenbach,1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