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

台湾的地方传统艺术工艺
交趾陶是台湾的地方传统艺术工艺。用于建筑装饰的陶制品,台湾近代以来笼统地称为“交趾陶”。“交趾陶”一词,原是日本人对产于岭南石湾等地陶制品的称呼。引进日本国内时,又称为“交趾烧”。日本占据台湾时,这个词汇又引入台湾。台湾简称其为“交趾”“交趾[wāng]仔”“交趾仔”。[1]
交趾陶在清代岭南闽南两地引进台湾,广泛用于庙宇建筑装饰上。因为早期材料缺乏,具体引进时间尚不能确定。广东石湾民窑专门烧制一种用于寺庙、祠堂、大宅的装饰低温多彩釉陶,烧制的人物造型俗称“石湾公仔”。广东佛山祖庙屋脊塑造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高1m,长3.16m,是石湾彩陶的代表作品。广州陈家祠堂,其屋脊上也布满了这种彩陶,且有“文如璧”的落款。文如璧是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制陶名家,后来设店生产经营石湾陶瓷,子孙繁衍,继承家业,两广地区及东南亚各地许多古建筑的瓦脊皆是文如璧店制作。从台湾早期的交趾陶制作工艺、手法与题材来看,台湾的交趾陶与广东的石湾陶瓷关系密切,但因为地缘关系,台湾早期交趾陶上有名款可考的反而以来自泉州厦门的工匠为多。台湾建筑交趾名匠中,如蔡腾迎来自福建泉州晋江;柯训、柯仁来兄弟和弟子洪坤福来自福建泉州同安;苏阳水来自福建泉州的惠安;何金龙来自潮州汕头。[1]

历史

据考证,交趾陶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chí]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中国民俗风格。
交趾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