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石窟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景区
[kān]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1]是四川巴中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2]
南龛石窟,始凿于隋,盛镌于唐,世人始称“南龛寺”,唐肃宗乾元三年赐名“光福寺”,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两代我国石窟艺术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2]石窟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宋代及近代作品。[1]
1988年,南龛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巴中市巴州区境内的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北龛石窟合并到南龛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地理位置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