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乐焕

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傅乐焕(1913年-1966年5月23日),山东聊城人,著名辽金元史学家,冯家升、陈述并称为辽史三大家。其八世祖为清代第一状元傅以渐曾祖父傅普为祖父傅[fǎng]安的兄长,父亲傅斯骥。青少年时期在济南读书,因父丧一度辍学。1930年冬,得到堂叔傅斯年的帮助,进入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书记员。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文化大革命初期,傅乐焕遭受严重摧残。1966年5月23日,他投陶然亭湖水自尽。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傅乐焕的沉冤得以昭雪。1982年,中华书局将傅乐焕生前编著的《辽史丛考》出版,以示纪念。[1][2][3]

人物简介

傅乐焕,著名历史学家,长于辽金史研究。祖籍山东聊城。1913年生于山东济南。青少年时曾在济南读书,因父丧而一度辍学。1930年冬,得堂叔傅斯年之助,到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充任书记员。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7年应聘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抗日战争时期,随研究所迁徙长沙昆明重庆等地,从事语言研究工作。
1942年发表《辽代四时捺钵考》,以辽帝春山、秋水等行迹为主线,对有关地名进行了全面考察,对了解辽代的疆域和地理状况极有参考价值。该项研究成果获中央研究院“杨铨奖金”,他也被聘为副研究员。1947年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留学,继续从事契丹、蒙古及中亚民族史的研究工作。1950年,以《捺钵与斡尔鲁朵》一书获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拒绝来自各方面的利诱,排除种种干扰,于1951年毅然返回祖国,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先后在研究部、历史系工作,曾任历史系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期间,与学术大师、史学界"二陈"之一的陈垣侄女结婚,并陆续有了三个女儿。在相对安静舒心的生活环境中,傅乐焕埋头治史,先后参加并领导对满族达斡尔族的民族识别工作和调查研究,发表了《关于达斡尔的民族成份和识别问题》等研究成果,主编了《满族简史》、《金史》,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图集》,校点《二十四史》,参与编[zuǎn]辞海》、《中国地震史料辑录》,编辑《中国历史小丛书》等,对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事业做出了划时代贡献,并以此[]身于国内外最有影响的辽金史学专家之列。
当“文革”风暴到来之时,傅乐焕成为中央民族学院首批被打翻在地者,这个劫数除了学术上的“反动”外,更为致命的是他与傅斯年的关系。一时间,傅乐焕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忠实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陆的特务”、“潜伏在人民内部企图颠覆无产阶级政府的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连续的批斗、关押、逼迫交代与残酷折磨,使傅乐焕身心痛苦至极、哀伤至极。在走投无路,生不如死的凄惨境况中,他最终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抗争,以死证明自己“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与骨气。主意打定,傅乐焕从关押的一间小屋逃出,直奔早已选定好的陶然亭,纵身投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