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中国传统簧管乐器
唢呐(英语:suona horn),俗称“喇叭”,一种簧管乐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在中国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吹管乐器之一。[1][2][3][4][5][6]
唢呐种类繁多,由哨子、气盘、信子(芯子)、杆子和碗子五部分构成。起先运用于军中和仪仗,后来在民间普及。它音域宽广,音色浓郁、柔婉、古朴、深沉、丰满,能吹奏出激越高亢、委婉深沉的曲调,有独奏、合奏、伴奏、协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丰富。是民间吹打乐、戏曲,京剧、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演奏乐器。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且各具地域特色,在长期发展中[róu]合了北方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等为素材的即兴演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在中国众多流传的地域中山东聊城地区被誉为“唢呐之乡”。2004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唢呐专业委员会陈家齐为会长。唢呐艺术于2021年被录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8][9][10]

构造与种类

唢呐主要由哨子、气盘、信子(芯子)、杆子和碗子五部分组成,全长约21.7厘米~56.7厘米,其管身用木材制作成锥形,木制圆锥体管上开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排列。在锥形木管上方装一细铜管,上面安装用芦苇做的哨子,木管下方接一铜质喇叭。从底部往上数第1~4音孔为下把位,第5~8音孔为上把位。[2][4][11]
唢呐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