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三昧

出自《金刚经》中的佛教术语
无诤三昧指的是一种处理事物的方法,即在处理事务时三思而行,避免冒犯对方,以防争执。[1]
“无诤”在印度语中音译为“阿兰那”(Arana),表示清净行为。“三昧”是印度语“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即为“正定”,在修行中表示进入禅定境界。无诤三昧强调修行者在禅修中达到无我、无人、凡圣平等的清净境界。[2]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述说了他作为忍辱仙人的经历,经历歌利王的残酷折磨后,领悟到“无诤三昧”,实现真正的忍辱波罗蜜。这一境界表现为内心的平和和圆满,是一种崇高的处世态度。正确对待矛盾的关键在于从自身找原因,这是一种修行。透过修行,人们能够逐渐领悟到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是智慧的学问。[1]

出处

金刚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拾遗》:“无可无不可曰无诤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