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1
2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首先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安市郊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6000-4200年。[1]大汶口文化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发展的过渡状态,且已处于奴隶社会[2]大汶口文化的空间分布以泰沂山为中心,包括黄、淮下游的山东全省、江苏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时间上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早期距今约6000—5500年,中期约距今5500—5000年,晚期约距今5000—4500年。[3]
大汶口文化最突出的手工业生产为玉器、骨牙器工艺和陶器生产等。大汶口文化用瓷土烧成的白陶代表了中国甚至世界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3]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按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白陶、橙黄色陶等,其中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1]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合葬的出现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4]
截至2021年,已发掘的著名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yǎn]州王因、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莒县陵阳河、诸城呈子等。[2]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将中国东方地区已知的史前历史由龙山文化提前了1500余年。[3]

发掘过程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早是在1952年发掘滕县岗上村遗址,以及1952、1953年发掘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发现的,但对其文化性质曾长期认作为龙山文化。直至1962、1963年发掘曲阜西夏侯遗址发现了其早于龙山文化的层位关系之后,才于1964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