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星云

气体云和尘埃云组成的星云
太阳星云(Solar Nebula)是太阳和太阳系形成前在宇宙空间由气体和弥散的固体颗粒组成的一团混合物质。太阳星云在旋转过程中,受到引力收缩,密度和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在其中心部分通过凝聚作用形成了太阳。[1]
在原始太阳形成之后,星云盘约在45.67亿年前开始通过凝聚、吸积等形成行星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星云仅是更大的分子星云由于重力塌缩分裂出的其中一块。由于太阳占据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9%,可代表原始太阳星云的组成,另一方面,除了气体元素之外,Cl群碳质球粒陨石的元素比值与太阳光球一致,因此,通常用Cl群碳质球粒陨石代表太阳星云的组成。太阳星云的物质来自许多前世代恒星在晚期的抛射物,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尘埃颗粒没有被均一化,因而保存了其源区恒星的信息,即前太阳颗粒。[2]

名词解释

星云温度只有几十 K,密度 10~10g/cm,中心部位温度较高。星云塌缩后光度和温度急剧上升,在星云盘中心形成太阳。其他距原始太阳不同距离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不同化学成分的星子。在距太阳不同区域星子吸积形成各大行星卫星
太阳星云是让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形成的气体云气,这个星云假说最早是在 1734 年由伊曼纽·斯威登堡提出的。在 1755 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将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开发,他认为在星云慢慢的旋转下,由于引力的作用,云气逐渐[tān]塌和渐渐变得扁平,最后形成恒星行星拉普拉斯在 1796 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这些可以被认为是早期的宇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