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藏器

唐代中药学家
陈藏器(约687—757年),唐代中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公元713年至741年间(开元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以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诸说,但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的药物,于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撰《本草拾遗》10卷(今佚)。明李时珍评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10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为中医界应用。

简介

其自幼聪慧过人,八岁起随父辈涉外采药,辩识百草,对许多相似药草过目不忘,有随行老中医赞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十岁时,便开始帮父亲熬制中药,学习如何将各种本草植物入药。陈藏器十三岁时,其母疾病缠身,父配百方而无策,母不日即逝,陈痛苦万分,随立誓研习本草,以表丧母之痛,解万民疾患。据载,陈十五岁医术精进,邻里求医,均悉数痊愈。此后,陈藏器更是研习各类本草医书,官宦生涯亦不忘钻研中医理论,撰《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论述中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

茶疗济世

相传,陈任三原县尉时,勤政爱民、仰不愧天。布衣韩氏,家境贫寒,久病不得医,经陈府衙,咳血晕阙。陈门丁见状,速告其。陈诊其肺疾,命家饲备神秘“药茶”,嘱其日饮二次。半载有余,布衣病愈,陈赐药茶解顽疾之事,流传于市井,一时,八方患者,均慕名而来,陈皆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