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桥

明初建于北京德胜门内大街的桥
德胜桥位于摄政王府西南500米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德胜门与前门箭楼,是仅存的两处研究古代都市布局,城防设施的实物资料,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德胜桥位于摄政王府西南500米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

得名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什刹海后海与西海交汇处。始建于明代,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老德胜桥西接夹城巷,东连长板巷,为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该桥因南宋江名将韩世忠“追两叛将苗傅刘正彦于此诛之”而得名。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据此,设计人员在桥墩位置设置了一个可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平台,在桥梁两侧栏杆及桥涵标等处设计了月、云、星光、旌旗等图案,以体现“得胜”、“夜月”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