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振黄

寿振黄
寿振黄(1899年2月4日—1964年7月5日),浙江诸暨人动物学家中国脊椎动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动物学研究三十余年,毕生为中国脊椎动物学的创建、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以国际分类学通用准则研究中国鱼类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新中国兽类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20世纪50年代初开拓中国的兽类学研究,填补了几乎是空白的兽类学学科。他还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最早倡导者,最早开展动物狩猎学研究的学者,中国最早研究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学者之一。

人物经历

寿振黄,字理初,1899年2月4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祖籍河南省,祖辈迁居浙江省,在诸暨定居。祖父寿德元在清末战乱中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战乱后做小生意维持生活。父亲寿萼庭两眼高度近视,臀部及左腿跌伤而骨折,勉强可以走路,在村里教私塾。辛亥革命后改教小学,不久便去世。靠他母亲东挪西借,勉强维持生活。他虽自幼家贫穷,却有个可以就读的环境。寿振黄3~4岁时便开始识字,6岁进村里敬业学堂读私塾,8岁进村办的私立敬业小学读书。当时所谓的小学,实际也是变相的私塾,教师全是科举未中的文人,教材仍是《古文观止》《四书》和《五经》。除了《易经》外,其他经书全读完。在启蒙教育中,打下了良好的中文根底。1910~1913年他先后就读于诸暨县下北乡觉民小学和乐安小学。1913年秋14岁时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离家时他母亲在他棉衣里缝了向别人筹借的10块银元做路费,但他一路上或步行,或搭便船,舍不得坐火车,回家后把这10块银元原样带回。他在艰苦条件下为多读一点书,争取考进正规的好学校,自幼勤奋学习,力争上游。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惨痛情景及对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他历历在目。寿振黄在农村长大,对中国当时农村的贫困和落后的情景了解深刻,立志要学农以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在杭州读中学时,他便看了不少有关农业的书。191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农。在校期间他曾到上海穆藕初等人办的农场学习。临近毕业的那一年,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受聘在植棉讲习所兼任助教。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镇江第六中学担任生物学教员。他逐渐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是生物学,如果中国的生物学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农业便无从改进。任何学科要由基础开始学,才能学好,于是他便决定改学生物学,1921年考入东南大学生物系。由于经济困难,他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兼任生物学教员,勤工俭学,读完大学。
1925年东南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澄衷中学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吴淞中国公学教员。在教学中他仍感自己学识之不足,于是1925 年夏季自费去美国留学。靠勤工俭学和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钱,以及他母亲筹借和做小生意的叔叔资助凑的一些钱,才勉强够去美国的路费。在美国初期,他靠半工半读维持生活。在每一处学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能否在当地找到工作,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