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

长走廊串连着多个单间的建筑
筒子楼,别名赫鲁晓夫楼,是一种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的内廊式住宅,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2][1]因状似长筒而得名。[3]
苏联的住房改革,源自战后重建的迫切需求,由赫鲁晓夫倡议,苏联于1949年开始用预制板建造住房。1957年7月31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建设大众标准住房的决议,并将这一实践推向全国。[1]苏联公民从板棚搬到了筒子楼里。[1]在中国七八十年代,人口迅速膨胀,各大企事业单位建筒子楼成风,很快覆盖了全国城市。[4]到2000年以后,人们走出筒子楼,搬进单元房。[4]
“筒子楼”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三段式的立面形态和红砖红瓦的外观装饰。中国的“筒子楼”仅局部采用装配式构件,大多为砖混建造方式。[5]主要由学生宿舍、办公室、单身宿舍改建。[6]

简介

“简子楼”的建造借鉴了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公有住房的建筑样式,因而又称为“赫鲁晓夫楼"。在“简子楼”的设计中,每一层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走廊,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简子楼”。居住在简子楼里的住户,通常一层会共用一个洗漱间、男女各一个卫生间、多户合用一个厨房。因此住户往往会在门口搭建简易厨房,或堆放蜂窝煤、液化罐等生活用品。到了特定的时间,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公共洗漱间全都需要排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