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游击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三路
川东游击纵队是配合人民解放军,为早日解放大西南,在川东开展武装斗争而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三路(又称川东游击纵队),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组建。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zhēn]四川省宣汉县清溪人。川东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王维舟长期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军长[1][2][3]

简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派王维舟秘密潜回川东老家,他团结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撤回家乡的共产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筹备武装起义,准备将在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区城口万源巫溪等县为主建立一个革命根据地。在宣汉达县、城口、万源、梁山开江一带,发动农民群众反剥削反压迫,并与固军坝进步青年万源的李家俊、达县的唐伯壮、宣汉的雷玉书等,开展农村武装斗争,他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李家俊利用他父亲地方势力掩护下组织农民,以农会代替工农革命政府。1929年4月27日,万源固军坝、白羊庙、宣汉厂溪、官渡等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和煤、铁矿工人起义队伍,以及王维舟从梁山、开江等县动员前来参加起义的部分工会、农会会员,汇集固军坝,成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从此,竖起了川东第一面武装斗争的红旗。
游击军迅速把革命的火种播向川东各地,势力日趋雄厚。四川军阀刘存厚大受震惊,急令第三路军代司令廖雨辰带一个师,向游击军活动中心固军坝、白羊庙等地进攻。游击军采取避敌优势,乘敌不备,攻其虚弱的游击战术,击溃敌人多次进攻,游击军乘胜将革命浪潮推广开来,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至1930年春,以固军坝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已扩大到5个区20多个场镇,共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刘存厚匪军对万源一带的农会疯狂镇压。革命的暴风骤雨迅速遍及万源、宣汉城口三县。9月,王维舟同志派冉南轩、孙安荣策动刘存厚驻宣汉七里峡的一个连起义投奔游击军参加战斗。游击军先后战斗年余,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受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影响,上级党把所有刚建立起来的游击队调往参加包围武汉的战役。唐伯壮同志率领游击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去远征,到达鄂西竹溪、房县一带,被敌人包围,英勇奋战数日,因敌众我寡,最后遭受失败。川东游击队的斗争遭到了第一次的失败。
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王维舟灰心,他又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回到川东,深入梁山的虎城场、太平场、开江的任市铺、广福场等地重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又发起了第二次武装起义。1930年7月29日,在中共川东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他又发动虎南、达县、南岳的农民起义,组织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各路农民武装队伍共3000多人,汇集忠县黄家场,正式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三路(又称川东游击纵队)。并组建了党的前敌委员会,红旗又一次在川东大地竖立起来了。在敌强我弱的白色恐怖环境里,扎根于群众之中,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开辟了威震一方的川东游击根据地。1930年,“左”倾路线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王维舟不得不奉命率川东游击队攻打汉口,实现“会师武汉”和“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盲目计划。在此情况下,王维舟又提出:“为了维护省委决议,可以选派部分精干部队东征,留下一部分在本地坚持武装斗争。”但这一意见又被否决了。同年8月3日,川东游击纵队向东进发,途经九亭击溃了阻截的数百民团。8月4日,第三路游击队绕过忠州城,渡过长江。5日,进驻石柱县西乐坪,准备在此休整几日再进。10日凌晨,忽遭国民党陈兰亭师张晓平团及6个民团近万人的前堵后追,游击军在疲惫之际,回头应战,与敌人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游击军受到惨重损失。王维舟率带部分队员艰难地突出重围,历尽艰辛返回开江宣汉梁山一带,总结教训,将突围出来的数百人分散在有群众基础的梁山、达县、宣汉和开江交界的地区,继续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