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

古代诸侯国
黄国是淮水流域的赢姓之国。《世本·氏姓篇》:“江、黄,赢姓。”据甲骨卜辞记载,黄在商代已经立国。周灭商后,对古黄国重新分封,作为周东南的屏障。[1]
关于黄国故城的地望,《括地志·光州》:“黄国故城,汉弋阳也[2]。(春秋)时黄(国)都,赢姓,在光州定城县(西)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光州定城县》:“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读史方與纪要》:“黄城,(光)州西十二里,春秋时小国也。”弋阳光州定城,均为河南潢川县的古称。考古资料表明,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城西6千米的隆古乡隆古集,即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其城坦长度:东城墙1650米,西城墙1550米,南城墙1800米,北城墙1720米,周长6720米。城墙残高5~7米,上宽10~25米,基宽59米。发现城门遗迹三处,西门城墙内凹呈U字形,应属“门卫房”之类的建筑设施,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层厚10~14厘米,圆形夯窝,窝径4~7厘米不等。[1]
2013年1月到8月,为实施国家文物局“信阳地区先秦城址考古学调查”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国故城进行考古发掘,对南城墙、东城墙进行了小规模的解剖,在南城墙护坡及墙体中发现有盂、罐、豆等器物残片,属西周遗物,因而可以大体上推定该城始建年代不晚于春秋早中期。[1]

历史

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