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总督

殖民地时期英国派驻香港的代表
香港总督,简称港督,是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42年~1997年),由英国派驻香港的英王代表。在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共历28任总督,首任港督为璞鼎查,末任港督是彭定康[1][2][4]港英时期,香港社会是毫无任何民主可言的。[5]
1840年,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行殖民侵略政策,蓄意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6]1842年8月29日,璞鼎查与清政府耆英伊里布在英舰“康华立司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4]这是当时割让香港的法律依据。[6][7][8][9]1843年4月5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签署《香港宪章》,宣布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委派璞鼎查为第一任总督[4][9]从此,香港总督就成为香港的最高统治者。[6]1941年~1945年,日军占领了香港,将其定位为军师要塞,主要进行军事防御。[10]1946年,港督杨慕琦从战俘集中营返港,继续担任港督。1992年7月9日,“末代港督”彭定康正式出任第28任港督,任职时间截至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最后一日。[11][12]
香港总督,是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最高地方长官,兼任立法、行政两局主席,拥有紧急立法权和解散立法局、任命法官的权力。在港督与行政局议员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港督可以否决行政局议员的意见,集立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此外,香港总督还兼任驻港英国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把军权也握在手里。[1][5]
香港总督,只听命于英国政府,实际上是英帝国在香港的权力象征以及意志的执行者。[5]末代港督彭定康殖民统治香港的最后阶段急切地推进“政制改革”,企图通过急速改变政制,把香港变成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使香港形式上回归中国,实际上依附于英国,阻碍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实行有效管治,为香港回归祖国后民主的发展埋下祸根。[5][13]香港历史教育的严重疏漏与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动乱,“港独史观”冒起、“恨国史观”流传等。此外,在国民教育缺失的背景下,片面强调本地特殊性、刻意培养本地归属感的历史教学,也容易滋生“本土优先”的不健康心态。[14]英国殖民统治不但没有给香港带来任何真正的民主,反而为香港回归祖国后民主的发展埋下了祸根。[13]

词源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