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抗倭名将
汪道昆,又名汪守昆,初字玉卿,后改字伯玉,号高阳生、别署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游子、方外司马等,安徽歙县(今黄山)人,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抗倭名将,与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齐名,素有“南北两司马”的美誉。[1][2][3]
汪道昆出身于商贾之家,少时爱好诗词歌赋,19岁为诸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先后做过义乌知县、户部主事、兵部武库员外郎,后迁郎中,嘉靖三十七年(1558)任襄阳知府。两年后,汪道昆创作了《大雅堂杂剧》四种,为《楚襄王阳台入梦》《陶朱公五湖泛舟》《张京兆戏作远山》《陈思王悲生洛水》,均为一折短剧,今存万历间原刻本、《盛明杂剧》本,原刻本有作者署名“东圃主人”的序言,末注时间为“嘉靖庚申冬十二月既望”。[2][3]嘉靖四十年(1561),汪道昆任福建按察司副使,与胡宗宪戚继光一起平息倭乱,任福建按察使、巡抚。后因宦官诬陷,被弹劾罢官。隆庆四年(1570年),起为郧阳知府,后官至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万历八年(1580年),与戏剧家屠隆潘之恒,诗人胡应麟、沈嘉则等人结为“白榆社”“肇林社”。自万历三年请告归里后,隐居家乡近二十年,晚年曾创作过《蔡疙瘩杂剧》,今佚。[1][2][3]
汪道昆一生文韬武略兼具,又工杂剧,著有《副墨》及《太函集》120卷,收散文106卷,刻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杂剧有《五湖游》《洛水悲》《远山戏》《高唐梦》《唐明皇七夕长生殿》《蔡疙瘩》,其中,《唐明皇七夕长生殿》《蔡疙瘩》已佚,《五湖游》《洛水悲》《远山戏》《高唐梦》四剧合称《大雅堂乐府》。[1][2]2015年10月,歙县县城新南街一户人家家中发现一块高六尺的石碑,系汪道昆撰文的《陈令君霖雨碑》。该碑与歙县的许国石坊同在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立,碑文后收于汪道昆《太函集》卷七十,题为《陈令君霖雨碑记》。[1]

人物生平

汪 道昆,又名汪守昆,明代著名戏曲家、抗倭名将。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号高阳生、别署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游子、方外司马等,徽州歙县西溪南乡松明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义乌知县,历官武选司署郎中事员外郎,襄阳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yún]阳、湖广巡抚等职,仕终兵部左侍郎。3岁,受祖父启蒙,祖父口授唐诗百首,皆能成诵。有客人来的时候,常令其背诵唐诗,活跃气氛。6岁,读私塾,聪慧异常,过目不忘。少年时,常读一些非科举读物,如[bài]官野史和小说。曾试作戏曲,遭到父亲的禁止。19岁为郡诸生,20岁后曾有一段游学浙江的经历,拜浙江余姚邵世德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