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

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
彝族舞蹈是中国彝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其支系繁多,大部分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漫长的民族历史和特殊的居住环境使彝族古老的舞蹈形态得以保存,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域差异,构成了彝族舞蹈种类、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1][2]
彝族民间舞蹈均与一定的节日、仪式相关,在举行追忆祖先、祈求丰年等祭祀仪式时要跳木鼓舞、铜鼓舞、跳鼓舞、花鼓舞等,舞蹈气氛庄重、肃穆;跳宫、跳叉、跳麒甲、刀舞等,舞蹈中仍保存有古代狩猎及部落之间争战的痕迹,如云南文山县富宁县的跳宫,通过出征、战斗、凯旋等不同的舞蹈场面和仪式,表达对英雄的歌颂。彝族舞蹈普遍流传的还有娱乐性的打歌、阿细跳乐(三弦舞)、烟盒舞、左脚舞等,祭祀性的苏尼且、瓦孜嘿、铃铛舞、铜鼓舞等,节庆舞蹈都火、老虎笙、葫芦笙舞等。[1][2]
2006年,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传统舞蹈彝族葫芦笙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贵州省赫章县申报的传统舞蹈彝族铃铛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流行传说

花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