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蕡

唐代政治家
刘蕡(liufén)(?—848年):字去华,唐代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就是今天北京市昌平。太和一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被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个人履历

刘蕡(liufén)[唐](公元?年至八四八年左右)字去华,幽州昌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文宗开成中。博学善属文,明春秋,沈健有谋,浩然有救世志。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zhuó]进士第。时宦官专横,蕡常痛疾。太和初,(公元八二七年)举贤良方士,能直言极谏。是年冯宿等为考策官,见蕡对嗟服,以为汉之鼌(错)董(仲舒)无以过。但中宦当途,畏之不敢取。正人傅读其文,有相对垂泣者。谏官御史为之扼腕愤发。执政反从而弭之。时被选者二十三人,所言皆[][chuò]常务,颇得优调。河南府参军李[tái]谓人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疏请以所授官让蕡,不纳。令狐楚牛僧孺皆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而宦官深疾蕡,卒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蕡著有策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人物生平

中唐名士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县人(今北京昌平西沙屯村)人。他博学多才,精于研读《左氏春秋》,知兴亡。生性耿介,嫉恶如仇,沈健于谋,浩然有救世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