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蛾

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农业害虫
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名草地贪夜蛾、秋行军虫、秋粘虫,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昆虫。成虫在夜间活动,喜欢在植物叶子顶部产卵。新孵出的幼虫以卵壳为食,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幼虫喜欢以新叶为食,通常会找到一片新叶。幼虫会改变皮肤七次,并在最后离开墨囊,穿透土壤,变成蛹。蛹阶段约持续10-12天,成虫寿命约为12天。[1][2]
草地夜蛾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成虫翅展 32-40 mm。前翅灰色至深棕色,雌虫灰色至灰棕色,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的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2] 具有很强迁徙能力。尽管不能在零度以下的环境越冬,但每年气温转暖时,它仍可迁徙至美国东部与加拿大南部等地。[3]
在农业系统中,草地夜蛾的幼虫可能会成为害虫,损害农作物,导致产量下降。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草地夜蛾的虫灾。2016年起,该物种传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18个省份与台湾岛[4]已在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人们开展了许多控制草地夜蛾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生态调控等。[5]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减轻草地夜蛾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

物种简介

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产于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是当地重要的农业害虫。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草地贪夜蛾现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相继发现危害,有进一步向以东南亚、大洋洲和中国南部为主的亚洲其他地区入侵蔓延的态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