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

适用于模式分类领域的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是在人类对自身大脑组织和思维机制的认识理解基础之上模拟出来的。[3]并由大量节点通过连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网络的输出取决于连接方式、权重值和激励函数。它从信息处理角度抽象人脑神经元网络,建立简单模型,按不同连接方式组成不同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神经网络通常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人工神经网络根植于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技术。[3]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Frank Rosenblatt首次提出了感知机模型,它是二分类的线性判别模型,意在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结构,但由于其能力有限,无法处理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因此并未得到广泛应用。[1]
20世纪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开始被广泛应用,并发展出了多种神经网络模型。这些模型在处理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上表现优秀,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这些模型具备深层次的网络结构和复杂的算法,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4]
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联接智能的实现方式,采用互联结构和有效学习机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类脑智能研究的工具。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智能推荐等。自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特征学习网络,广泛应用于数据降维、去噪、聚类等。[4]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