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质子理论

化学理论
1
2
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又称为布朗斯特-劳里理论(Brønsted-Lowry theory),是由丹麦化学家约翰内斯·尼古劳斯·布朗斯特(Johannes Nicolaus Brønsted)、英国化学家托马斯·马丁·劳里(Thomas Martin Lowry)在1923年独立提出的化学理论[1]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可以释放质子的化合物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化合物则为碱,其中质子是带有单位正电荷的核粒子,符号H+表示。酸碱质子理论指出,一种物质只有在碱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酸的作用;同样,一种物质只有在酸的存在下才能发挥碱的作用。此外,当酸性物质失去一个质子时,它会形成一种碱,称为酸的共轭碱;当碱性物质获得一个质子时,它会形成一种酸,称为碱的共轭酸[1]
酸碱质子理论扩充酸碱范围,表明酸、碱化合物不仅包括中性分子(例如硫酸硝酸乙酸和碱金属氢氧化物),还包括某些带正电荷、负电荷的原子和分子(阳离子阴离子[1]

概述

当一个分子或离子释放氢离子,同时一定有另一个分子或离子接受氢离子,因此酸和碱会成对出现。酸碱质子理论可以用以下反应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