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小麦病害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因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粉疮, 后期表皮破裂, 出现锈褐色粉状物而得名,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主要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发生历史悠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生物灾害[1]
小麦锈病是典型远程气传性病害,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严重,表现为,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虽然这三种病害有共同症状,但是也可从危害时期、危害部位,夏孢子堆大小、颜色、排列、破裂程度来进行区别[1]
小麦条锈病靠气流远距离传播病原孢子,爆发性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是从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扩散蔓延。小麦条锈病一旦控制不及时,损失极大,主要是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导致小麦后期灌浆不足,造成减产。在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严重者绝产[1]

病原特征

条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glumarum (Schm.) Eriks. et Henn.),叶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rubigo- veratritici (Eriks.) Carleton)和秆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graministritici Eriks. et Henn.)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小生子(小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等五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在小麦上寄生的时期内,仅以夏孢子和冬孢子两种形态出现。其他形态的孢子,则在转主寄生过程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