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以日军战败结束的会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加强对苏战争准备和南进太平洋,企图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从8月中旬起,日军集结第三、第四、第六师团主力等12万余兵力于岳阳临湘地区,准备再次进攻长沙。9月7日,日军向大云山、方山游击根据地进攻,会战打响。日军强渡新墙河汨罗江,击破中国军队防御,逼近并向长沙进攻。中国军队将逼近长沙的日军包围,并展开激战。日军在南北夹击下,伤亡惨重,被迫于10月1日向北突围撤退。中国军队实施追击,先后渡过[]罗江,越过新墙河。日军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顽抗,最后双方在新墙河形成对峙局面,会战结束。此次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1.7万余人。

战役背景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初,世界形势继续蕴酿着巨大的 变化,日本乘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积极谋求南进,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也希望利用中国抗战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此之前,日本为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曾采取措施调整对苏邦交,于4月13日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又于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秘密进行对苏战争准备,一旦苏德战争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为此,大本营考虑要从第11军至少抽调2个师团中国东北,加强对苏战备,同时继续准备南进,因而将长沙作战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日本强烈感到自己在远东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以中、苏、美、英为对象的,因而处理中国问题必须和解决南方问题、北方问题综合考虑,作长期打算。基于这种背景,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这两个文件在1941年1月16日的大本营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在御前会议上得到天皇的裁决。
第二次长沙会战
在《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中,日军大本营提出:“不放松现在对中国的压力,在此期间应用一切办法,特别是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力求解决中国事变。”“作战以维持治安及占据地区肃正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短时间的、以切断为目的的奇袭作战,但以不扩大占领区和返回原驻地为原则。”“准备在1941年夏秋时期,发挥综合战力,给敌人以重大的压力,力求解决事变。”“中国派遣军”(1941年3月1日畑俊六接替西尾寿造任总司令官)据此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确定在夏秋以第11军为主力实施长沙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