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定位是一所精英教育学院,根据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双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工程相关领域建立一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参与和支持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旨在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借鉴英国高水平大学成熟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两校工程学科领域本科教育的实质性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国内建设和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持久的科学技术与人才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的办学目标是:着眼于未来工科的长足发展;致力于构筑西部教育国际化高地;提升中国高校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高铁外交”;助力中英科技人文交流;满足市场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1]

历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奏设立,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交通矿冶、土木工程教育的发源地,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历经5万里艰难跋涉、18次迁徙,[]路蓝缕、弦歌不辍,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三十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57位海内外院士,有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9位工程设计大师,有学界泰斗、工程界翘楚和社会名家,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