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

栓子堵塞动脉腔引起的急性缺血
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指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血栓、空气、脂肪、癌栓及其他异物)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以受累动脉供血器官或肢体急性缺血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进展迅速,[1]严重者将最终导致器官或肢体坏死。[3]好发于老年人、长期卧床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5]
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血管源性、医源性及其他来源。[3]临床上,该病典型表现包括5P征(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2])及肢体皮温降低,其中,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3]凡有心脏病史伴有心房纤维颤动或相关发病原因者,突然出现5P征象,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皮肤测温试验、超声多普勒、动脉造影和CTA(CT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为确定诊断提供依据。[1]治疗上,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3]常用药物有纤溶、抗凝及扩血管药物;[1]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3]凡诊断明确,尤其是大、中动脉栓塞,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施行切开动脉直接取栓;或利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肌组织已有广泛坏死者,需作截肢术。[1]该病致肢体缺血超过24h,可导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预后较差。[10]
1684年威廉·古尔德(Wiliam Gould)首次报道动脉栓塞,1911年乔治·拉贝(George Labey)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动脉取栓术,[11]1963年Fogarty气囊导管问世,是动脉取栓术的新里程碑。[12]

病因

心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