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

流行于安徽等地的民间舞蹈
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一般有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系江淮一带颇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历史悠久,据考证,明代就已有花鼓演出,且形式多样,远的如“凤阳花鼓”、“海安花鼓”,近的如杨庄的“二人花鼓”,吴堡的“下河花鼓”等,而尤以武坚的“二人花鼓”(又名“四人花鼓”),因其独具风采,神韵兼备,挺秀于花鼓艺术之林。1989年,“莲湘花鼓”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汇编﹒江苏卷》,载入祖国的文化宝库。

花鼓简介

中国民间歌舞。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明代传奇《红梅记》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节;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词》中有“小鼓花腔说凤阳”之句。从这些记载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花鼓的曲调是在当地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花鼓调,各有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