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简称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2],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依托单位[9],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6]该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2]
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1958年2月,筹备委员会迁到中关村。1959年5月17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65年,计算所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967年到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b]分立出来划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1985年,以计算所的软件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11]次年,计算所成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依托单位。1984年,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c][3]此后以计算所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先后创办了曙光、龙芯寒武纪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2018年,中国科学院批准计算所筹建中国科学院网络计算创新研究院。[12]2020年8月,计算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13]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有科研部门16个,管理支撑部门10个。[14]有600余位员工,其中包括院士3人,客座院士1人[15],设有5个研究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16]研究所有本科专业1个[6],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7],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7][5],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7][8],专业硕士类别2个。[9]有博导99名,硕导111名,在读研究生1600余名。[5]

历史沿革

筹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