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

青铜为主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
铜器,青铜器的简称,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niè]、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1]
铜器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2]夏代晚期,开始出现大件铜器;到商代前期和商代后期,又涌现了大量纹饰繁[]的呈组合的铜器;西周、东周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文字的铜器。[3]商代的“后母戊”青铜方鼎,是截至2024年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礼器,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国之宝。[2]铜器在商周奴隶社会就视为“明贵贱、别等列”的礼器,从社会功能进行分类,可以把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商代已有青铜铸造的各种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和车马器等,战国时期的铜器已成为日常奢侈用品。[4]
铜器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4]

简介

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金属(姜寨黄铜片、黄铜圆环)出土于中国,中国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进行黄铜冶炼最早的国家。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其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考古证明,中国式世界上最早掌握铜器冶炼的文明,其历史可以上溯到6700年前年左右(姜寨黄铜);青铜冶炼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马家窑青铜刀)。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夏代开始中国全面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