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

流行于广西等地的拍击膜鸣乐器
瑶族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于宋代已流传,当时称铙鼓或“[chòng]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1]

简介

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
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