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

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móu](1889年-1968年)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家和教育家。他原名赵海秋,字太侔,也有说法认为他又名赵畸,字海秋。他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早年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1918年毕业后,赵太侔回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范兼英语课。[1]1932年9月,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铸就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发展期。[2]晚年对汉字研究造诣很深,写出了《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学术论文。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1968年4月24日在青岛投海自尽。赵太侔的妻子为话剧演员俞珊[3]

人物生平

清末,赵太侔先后毕业于青州东关小学和青州中学。在中学时加入同盟会。后到烟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胡瑛烟台成立山东军政府。他在政府中任科员。1913年,袁世凯屠杀国民党人,他却在这时加入国民党。19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范兼英语课。他教学认真,很受学生尊重。不久,他又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
1925年回国,应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第二年,直奉军阀合流,北京政局混乱。而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广州成为革命策源地,他南去广州,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1926年,他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参与了收复汉口和九江外国租界的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外交部秘书工作中止。翌年1月,他出任宁汉合流的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秘书长。
北伐军进入山东后,南京政府决定筹建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任筹备委员会主任,赵太侔与王近信为常务委员,傅斯年等8人为委员。1929年5月,国民党军进入济南后,他被任命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和省立实验剧院院长,仍兼任山大筹委。省立实验剧院虽存在不过一年,经费也很少,但由于他的努力,成绩可观。他聘请了他的学生王泊生吴瑞燕和一些著名的戏剧、舞蹈、音乐专家作教师,并聘请洪深徐志摩梁实秋等任通讯导师,演出了丁西林田汉编写的现代话剧和传统京剧,培养了陶金崔嵬魏鹤龄田烈等许多后起之秀、江青(时名李云鹤)也是这个剧院的学员。这年6月,南京政府决定改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定校址于青岛原私立青岛大学处。1930年9月21日青岛大学开学,他任文学院教授,一年后,任教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