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一号卫星

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中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同时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它于1971年3月3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1][2]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方案设计充分继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应用已有预研成果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同时简化了卫星研制程序。卫星重225千克,卫星主体直径约1米,由结构、天线、跟踪、电源、遥测和热控6个系统以及空间科学探测仪器组成。上下半球梯形平面上各安装了14块硅太阳能电池板卫星主要载荷有两个:G-M计数器和铍窗积分电离室。发射后,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参数为:近地点266公里,远地点1826公里,倾角68.9度,周期106分钟。这颗卫星在轨道上约工作8年。它的主要任务是考验太阳电池,镉[niè]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长期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在运行期间对空间物理环境进行探测。实践一号卫星发射后,多项预研成果得到了验证和成功应用,使用太阳能电池与镉镍电池联合供电系统,突破了卫星长期供电的技术,成功实现了百叶窗机构的主动无源热控系统和低功耗的小型遥测系统,探测了空间磁场和空间带电粒子的空间分布,获得了中国地区上空及其附近区域内辐射带下边缘区域的位置和特征。[1][3][2]
实践一号卫星在轨成功运行了8年,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制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1][3][2]

简介

实践一号卫星是中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同时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它于1971年3月3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卫星星体是直径1米的近球形72面体,上下半球梯形平面上各安装了14块硅太阳能电池板,卫星主要载荷有两个:G-M计数器和铍窗积分电离室。实践一号卫星进行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的测量,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的试验,它在轨成功运行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