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丝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丝虫病(filariasis[2])是由丝虫寄生在脊椎动物宿主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7]已知能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而在中国流行的只有班氏吴策线虫(简称: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简称:马来丝虫)两种。[8]班氏丝虫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是热带亚热带,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1]
丝虫病主要通过库蚊中华按蚊叮咬传播,[3]人体感染丝虫后,其发病机制取决于机体对丝虫抗原性刺激的反应、侵入的虫种和数量、重复感染的次数等多种因素。[9]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等,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等。丝虫病的诊断主要有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种,病原诊断主要靠在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见微丝蚴和成虫;免疫诊断主要靠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3]治疗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5]丝虫病对生命威胁不大,早期及时治疗多能治愈,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患者可影响劳动力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10]
丝虫病在中国属于丙类传染病,[4]曾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行丝虫病,通过40多年的努力防治,2007年5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审核认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家。[11]

命名

丝虫常指的是丝虫科中的一些线虫,但自从1959年Chabaud和Anderson建立了盘尾科后,原先在丝虫科中的多数属已划入盘尾科,包括Onchocerca、Loa、Brugia、Wuchereria、Dirofilaria、Acanthocheilonema、Dipetalonema、Masonnella等,只有少数属仍保留在丝虫科内,如Filaria、Parafilaria、Suifilaria及Stephanofilaria等。因为丝虫的普通名称一般使用filarioidworm或filarioids,所以丝虫病也应相应地改为filarioidiasis或filarioidosis。[12]根据ICD-11,目前丝虫病英文名为Filariasi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