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巽他群岛

东南亚海域的群岛
巽他群岛英语:Lesser Sunda Islands),又名努沙登加拉群岛(印度尼西亚语:Kepulauan Nusa Tenggara),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南部[1],和[xùn]他群岛共同组成了巽他群岛[2],东西长约1600千米,总面积77800平方千米。[3]群岛中的大部分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帝汶岛的东半部则是东帝汶国土。[6]
小巽他群岛有巴厘岛龙目岛帝汶岛等岛屿[1],分为北部群岛、南部群岛两个群岛,其中北部群岛为火山起源[15],群岛由于处在印度尼西亚火山带[16],地质活动活跃,火山喷发、地震频发[17][18][19],群岛上地形地貌主要有火山、石灰岩山丘、山地等[9],其中北支岛弧有活火山约20座[3],龙目岛上的林贾尼火山海拔3726米,为小巽他群岛最高峰,印尼第二高火山。[5][11]小巽他群岛属于热带气候,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候[4],干雨季分明。[3]小巽他群岛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绝,栖息着许多特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20]华莱士线穿过小巽他群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21],群岛上的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物种。[22]
在约42000年前,小巽他群岛境内已有居民。[23]第一批居民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迁徙期间抵达该地区[24],此后美拉尼西亚人、原始马来人先后迁入。[25]约14世纪,帝汶纳入东南亚、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网络。[26]满者伯夷帝国于1343年建立了巴厘岛殖民地[27]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抵达巴厘岛。[28]1520年葡萄牙人占领帝汶岛[29]1859年,荷兰葡萄牙确定了帝汶岛正式边界。[30]19世纪下半叶,荷兰政府控制了包括小巽他群岛在内的印度尼西亚群岛[3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巽他群岛被日本占据。[3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33]1945年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后,在小巽他群岛设立了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和东努沙登加拉三个省[34],并在1975年出兵占领东帝汶[7]1999年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赞成独立。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7]
小巽他群岛经济主要以农业、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群岛上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是印尼重要粮仓之一,主要种植稻米、可可、咖啡等。[11][9]石油开采收入在东帝汶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例。[33]群岛上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巴厘岛上古老的稻田水利管理系统苏巴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5]巴厘省印尼重要的旅游目的地[8]科莫多国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自然遗产。[3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