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钦

宋末元初时期的科学家
赵友钦,生卒年不详,又名敬,字子恭(一说字子公),江西鄱阳(一说是江西德兴)人,[1]自号缘督,世人因此称其为缘督先生,宋末元初时期科学家。[2]
赵友钦是宋室汉王赵元佐第十二世子孙,宋朝灭亡后,为避免受到元朝统治者的迫害,他隐逸为“道家”,在江西德兴居住过,后来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在龙游东鸡鸣山麓定居。他在鸡鸣山筑观象台以观察天象,又曾经去东海独居十年,注释《周易》。赵友钦曾往来游历[]、婺(今浙江金华)等地,最终在衡州龙游去世,葬在鸡鸣山[3][2]赵友钦弟子朱晖习得其所著《革象新书》,朱晖去世后,门人章濬请文学家宋濂为《革象新书》做序。[1]赵友钦所著《革象新书》的主要内容是天文学,其次是数学和物理学。[4]他创造了测量恒星入宿度(赤经差)方法,比西方用“耳目法”测定恒星中天时刻早了4个世纪;[5]他是将光束独立传播原理应用于照度研究上的第一个人;他采用大规模的实验方法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实践,比伽利略早了两三百年;[6]他在书中记录的割圆术验证了祖冲之圆周率的正确性。[7]
明代翰林学士王[]认为,赵友钦擅长律法算数及天文学。[8]清代文学家纪昀等人认为,赵友钦是元代以前谈论天(文学)的学者中最有实际心得的。[9]

人物生平

赵友钦,生卒年不详,又名敬,字子恭(一说字子公),江西鄱阳人(一说是江西德兴人),[1]自号缘督,世人因此称其为缘督先生。他是宋室汉王赵元佐第十二世子孙,宋朝灭亡后,为避免受到元朝统治者的迫害,他隐逸为“道家”,在江西德兴居住过,后来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在龙游东鸡鸣山麓定居。赵友钦在鸡鸣山筑观象台以观察天象,又曾经去东海独居十年,注释《周易》。隐居期间,赵友钦常骑着青骡,带着童儿游历衢、婺(今浙江金华)等地。赵友钦在衢州龙游去世,葬在了鸡鸣山[3][2]赵友钦弟子朱晖习得其所著《革象新书》,朱晖去世后,赵友钦的门人章濬请宋濂为《革象新书》做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