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镛

朝鲜李朝哲学家
丁若[yōng](1762年6月16日—1836年2月22日),字美镛,号茶山、与犹堂,朝鲜实学思想家,诗人,历任多个官职。他的著作包括《经世遗表》《牧民心书》等,留有1,195篇著述和2,263首汉诗,内容涉及经学、政治、经济、法制、历史、地理、医药等多个领域。丁若镛是朝鲜王朝实学思想集大成者,继承了星湖李瀷、鹿庵权哲身等经世学派的实学传统,吸收了明清实学和朴趾源、李德[mào]朴齐家等人的朝鲜北学派,以及天主教、西方科技等西学。他提出了包括等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改革方案,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其中蕴涵的“按劳分配”、“牧为民有”等平等思想对朝鲜半岛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丁若镛是朝鲜实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实学思想为核心,提出“朝鲜诗”的宣言,呼吁朝鲜诗人摆脱格律的束缚,用朝鲜人的方式表现本民族哀乐与情绪,讴歌本民族事物。[1]

人物简介

朝鲜李朝哲学家,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字美镛,号茶山、舆犹堂、三眉、俟庵。祖籍全罗道罗州。朝鲜京畿道广州(今扬州)人,被认为是韩国“汉字出现以来留下最多著作”的大学者,共留下五百余部著作,在宗教典籍、政治、经济、法律、医学、农事、筑城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是一个各方面皆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也被称为“韩国的达芬奇”。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虽然身为贵族,丁若镛仍然胸怀改造现实的想法。他主张对政治机构和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全面革新,并且希望在土地均分的基础上按照劳动力去分配收获的成果。另外,他曾任京畿道的“暗行御史”,大力打击了铲除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他凭借“东方筑城术”被认为是朝鲜王朝最杰出的工程师。

人物生平

1762年,丁若镛出生于[]马岘,是“晋州牧使”丁载远的第四个儿子,可以说,他在出生之前就已经与改革结下了不解之缘。丁若镛出生的那年发生了朝鲜王朝最大惨剧之一的“壬午事件”,英祖认为世子无能,就将其儿子困于米柜中杀死。丁载远对于这一事件十分气愤,一怒之下辞去官职回乡休养,而丁若镛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他自小聪明伶俐,4岁时便可熟读千字文,7岁时就能作诗,小小年纪就对不合理的身份制度抱有怀疑的态度,并对脱离现实的儒教经典感到困惑。这样,他在16岁的时候,受到实学家李瀷先生深入朝鲜王朝现实与百姓生活的文学作品感染,决心追求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学问。22岁时,他进入成均馆学习,28岁时考中科举,走上了为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