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赃

词语
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赃指非法取得的财物。六赃的名称始于唐,并为后代所沿用,但内容有一些变化。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在量刑上,对于官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唐律中均规定了较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罚。

简介

中国封建法律对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的总称。赃指非法取得的财物。六赃的名称始于唐,并为后代所沿用,但内容有一些变化。唐律六赃是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和坐赃。明律六赃是监守盗、常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和坐赃。清律六赃是监守盗、常人盗、坐赃、受财枉法(又分有禄人枉法、无禄人枉法)、受财不枉法(又分有禄人不枉法、无禄人不枉法)和窃盗。计算赃物的标准,唐代以绢的尺与匹为标准,每匹长四十尺,幅一尺八寸;明代以钱贯为标准,每贯钱千文;清长以银两为标准。

受财枉法

指官吏收受贿赂,为行贿人作出歪曲法律的处断。封建律典对此种赃罪处罚严峻。唐律“监主受财枉法”条规定,受绢一尺杖一百,每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处绞刑。明律“官吏受财”条规定,有禄人枉法赃,通计所受几多人的财物,一贯以下杖七十,其余按照多寡分别处罚杖刑、徒刑、流刑、满八十贯的处绞刑。无禄人受财枉法比有禄人减一等,满一百二十贯的处绞刑。清律规定,有禄人受财枉法,满八十两的处绞刑,不准用财物赎罪;无禄人受财枉法满一百二十两的处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