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路

位于台湾台北的南北向道路
基隆路为台湾台北市东区重要的南北向道路,为了方便外籍人士,近年来市政府将其道路编号编为14th Ave.(第十四大街)。

历史变迁

基隆路初辟于清代,为锡口(今松山)、兴雅、三张犁、六张犁的连络小径,路基仅至今日的和平东路。到了日据末期,日人为了因应太平洋战争而在1942年将兴雅庄(今一段、二段)的小路拓宽为战备道路并作为飞机临时跑道。
二次大战结束(1945年)后,因为此路衔接麦帅公路(今南京东路与中山高北基段),为通往基隆的捷径,所以政府于1947年正式将其定名为基隆路。1950年,政府设四四西村于基隆路上,供尉校级军官居住。1954年,在基隆路旧线(今舟山路)之东新筑了和平东路至罗斯福路的道路。1959年基隆路中段取直,今二段的旧路更名为嘉兴街。1971年,有两项重大的交通工程分别于基隆路南北两端进行:第一,南端为了配合福和桥的兴建,而将基隆路延伸至桥头、全线拓宽为柏油路面并重新分段,昔日的基隆路南段于1973年新路通车后更名为舟山路;第二,为解决北端因纵贯铁路横阻而造成的严重交通壅塞问题,并且为了麦克阿瑟公路的兴建而开工建设正气桥(现已拆除改建并且改名为麦帅一桥),其于1974年底通车。
1980年信义计划区开始开发,此时基隆路两侧被划定为综合型次商业区,以[shū]解中心商业区的拥挤,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老旧眷村也随着经济环境改善而改建,例如1983年原四四西村的落成。1997年,为了空出仁爱路的空间作为市民广场,并且改善交通,将基隆路仁爱路口段改建为基隆路车行地下道。地下道的通车解决了其与忠孝东路仁爱路间拥挤的交通。1999年,为了配合基隆河整治、市民大道的通车及麦帅二桥、环东大道的兴建而将正气桥改建为高架段,其于2001年10月通车,此交通工程促使台北市区与联外快速道路网成型。2002年3月,当初为了正气桥改建高架段而拆除的松山高中前天桥,在新正气桥通车后重新建造完成,并搭配有电扶梯,为全台湾首座的电扶梯人行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