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崇福寺

明朝时期建于福建的庙宇
崇福寺,是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始建于北宋初年,因位于崇福路上而得名。[2]据寺内保存的史料记载,崇福寺初名千佛庵,曾用名为崇胜寺、洪钟寺,后又改名为崇福寺,时为留从效部下陈洪进为其削发为尼的女儿所建的。初建寺时,陈洪进利用手中权力,特地将罗城扩大,以便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至宋代元祐六年(1091年),千佛庵改称为崇福寺;到了元末,崇福寺毁于大火,不久后复建;明代以后,屡经修[],现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3]
崇福寺整体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5亩。寺庙分为三进,每进都有其独特的规制和风格。寺庙的殿堂高大宏伟,檐角翘起,斗拱粗壮,画栋雕梁,显得气势磅礴,富丽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崇福寺堪称精致之作。寺庙的前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天王,天王形象高大威猛;中进是大雄宝殿,内部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等佛像;后进为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寺庙内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和凉亭等设施。这座寺院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镇寺三宝”——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3]

建寺历史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