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

明朝末年将领
杨镐(1555年-1629年),字京甫,号风筠,明朝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明朝末年将领。[1][2][3]
杨镐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考中进士[2][3]后出任南昌(今属江西)、蠡县(今属河北)县令。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担任御史官职。后被提升为山东参议,担任辽海道的分守道官、辽海道副使、参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再次入侵朝鲜,杨镐被朝廷提升为右签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承担着领导明军抗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使命。在杨镐的指挥下,明军先后取得稷山之役、青山之役和鸣梁海战的胜利。[3]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杨镐在蔚山之战中,贻误战机由胜转败,并且假报战果被罢免。次年原官复职。[3][2][4][5]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杨镐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出任辽东经略。[3]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杨镐领导的萨尔浒之战失败,此战明朝损失惨重,改变了明朝的国运。[3][6][7]明廷御史杨鹤及其他言官纷纷弹劾杨镐,1619年九月,杨镐被逮捕下狱。[1][3][8]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杨镐被判处死刑,[9]崇祯二年(1629年),杨镐伏法被处死。[2][3]
杨镐文官担任武将,曾被明朝廷任命为经略朝鲜军务,承担着领导明军抗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使命,在朝鲜的作为被朝鲜官民认可。并且因为杨镐被弹劾,朝鲜国王李昖几次派人进入明朝廷辩解,被牵连也成为被参劾的对象,成为明代中朝关系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2][10]但杨镐领导的明军对阵努尔哈赤后金萨尔浒之战损师辱国,明清史籍一致贬斥杨镐,进而贬低明军抗倭援朝的功绩。[10]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