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史纸

以嫩竹为原料所做纸张
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的版本又称为“海月纸”,有“寿纸千年”之称。[1]
连史纸是由福建邵武的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和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和“老四”,故得此名。其产于福建省邵武、光泽等闽北地区以及江西省铅山县一带。[2]
连史纸以嫩竹为原料,经过碱法蒸煮、漂白制浆后,采用手工竹帘抄造而成。连史纸以其薄而均匀的质地、洁白如羊脂玉的特点而著称,适宜于书写和绘画。它常被用于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2]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即用此纸印制的。[1]

历史

清代乾隆十六年《连城县志》记曰:“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此为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张名称史料。自多连史纸问世后,就名重艺林,效仿者无数,为世人所珍爱,早居庙堂之上,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清嘉庆十七年汀州府《临汀汇考》云:“汀地物货,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