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泼斯坦

法国20世纪20年代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让·爱泼斯坦(Jean Epstein,1897年3月25日——1953年4月2日),又名让·爱浦斯坦、让·爱普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1][2]电影导演,早期电影理论家,法国20世纪20年代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3]
1907年,让·爱泼斯坦在瑞士弗莱堡的学校就读,后来改在里昂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在里昂大学,他遇见了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并为其担任翻译,期间让·爱泼斯坦先后发表了《电影院您好》《里罗索菲》两篇论文,凭借发表的论文,让·爱泼斯坦为当时人们所关注,并常常和印象派联系在一起。[4]1922年,让·爱泼斯坦导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巴斯德》,次年又导演了《红色客栈》和《忠实的心》。[2]1924年,法国的印象派电影随着其创始人路易·德吕克的去世而宣告结束,让·爱泼斯坦转而拍摄先锋派类型的影片。[5]1926年,让·爱泼斯坦成立了自己的让·爱泼斯坦电影公司,该公司在1928年倒闭,期间拍摄出了《莫泊拉》《三面镜》等许多印象派电影。[4]1928年,让·爱泼斯坦执导的电影《厄舍古厦的倒塌》由布努埃尔担任助理导演,该电影改编自文学名家爱伦·坡的文学作品。[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其名字听起来像是犹太人的姓氏,让·爱泼斯坦被禁止从事有关电影的行业。[4]1948年,让·爱泼斯坦执导的纪录片《海洋之光》上映。[6]1953年4月2日,让·爱泼斯坦因脑出血在巴黎去世。[4][1]
2005年8月,让·爱泼斯坦的电影《三面镜》(1927年)和《风暴》(1947年)修复后重发行,收入DVD《二三十年代早期实验电影》中。[2]

人物简介

让·爱普斯坦(1897—1953)是法国20年代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起初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和影评写作,20年代初开始导演生涯,一生中创作过约30部影片。1924年,法国的印象派电影随着其创始人路易·德吕克的去世而宣告结束,爱普斯坦转而拍摄先锋派的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