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昆焘

清代咸丰年间内阁中书
郭昆焘(1823年3月1日—1882年12月9日),原名先梓,字仲毅,号意城,别号逸叜,晚年号樗叜,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之弟。以举人参张亮基军幕。[1]太平军李开方扰湖北,自怀庆折而南下,武昌夜半得报,郭嵩焘立即调师,太平军在鹅公颈骤遇清兵,大乱,李开方被斩,太平军被歼。骆秉章任湖南巡抚、曾国藩东征,左宗棠援浙时都倚重郭昆焘。由国子监助教历加四品卿衔。后刘崐讨黔苗,郭昆焘引疾归家,不久起复参赞军事。苗乱将平,又辞职而去。光绪八年,卒。

人物经历

郭崑焘(1823~1882),字仲毅,号意诚,晚年自号樗叟,湘阴县人,郭嵩焘大弟。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2]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聘任左宗棠入幕主军政,聘郭崑焘掌机宜文字兼筹兵食。他到幕不久,便与江忠源一道镇压浏阳忠义堂起事。是年底,张亮基升署理湖广总督,郭昆焘与左宗棠随去武昌,替张计议军事。不久张亮基调山东巡抚,郭、左返湘任巡抚骆秉章幕僚。他力排众议,在湖南首办厘捐咸丰年前后,任职岳州厘务,十年,左宗棠奉命襄办江南军务,领军进攻太平军,湘军长期在外省作战,往来募勇、调发军粮繁忙,湖南成为湘军兵源及粮饷的重要基地。郭崑焘积极筹办厘金、饷[],因得保荐,由举人保国子监助教、晋内阁中书,至四品卿。
湘军攻下南京后不久,郭焘功成身退。同治六年(1867),参与平定湖南的所谓“苗乱”后,因其子庆藩在浙江知府,就养浙中,以诗书自娱,并遍游江浙胜迹,留题[dài]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