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璧

简怀公之孙
王璧(公元845年-公元912年),[1]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府合州,家族世代为儒家学者。王璧年轻时就以治《诗经》著称,后在中式正统十三年戊辰科考试中获得第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他的家族背景和学识使他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物。王璧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王汝义、妻子杨氏以及弟弟[guī][zàn]、璋、琼。他曾在州学中考试获得第十名举人,会试中获得第二十九名。王璧的生平事迹仍被人们传颂。

正文

王璧,乙丑年二月十二日未时。以乱世集众保境刺史、宣歙观察使陶雅,屡奏其功,吴王杨行密承制拜为银青光禄大夫、历补军职,官至检校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由杭卜居祁门西百里苦竹港家焉,环策四门,东建学舍,西列宾馆,南辟通[],北植花木。祁之王氏尽自此始。是为苦竹祖。卒于后梁干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壬申年三月三日,享年六十八,夫人章氏,生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葵亥年七月初三日。生有五子:王思联、王思仲、王思茂、王思会、王思谦;侧室程氏,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子三;王思聪、王思[cóng]、王思经。女一;三小娘,适司徒郑传,封[]夫人;侧室周氏,(生年失考),生一子:王思谅,。女一;四小娘,幼亡。共九子、二女、二十三孙皆贵显。夫妇共敕葬祁西二十一都,土名湾坦。原买程超茶园一十五亩二分,文溪社湾坦铜锣形。辛山乙向。(今黄山市祁门县西闪里镇坑口铜锣湾)。原先在离墓地五里许,建有祠堂。名“一本大统祠”。璧公九子廿[niàn]三孙,后裔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共分称一百三十六房,称江南王氏之巨族也。坐北朝南,由墓道、拜台、墓冢三部分组成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其与清同治《祁门县志》将其误列入唐墓,实为五代十国吴(天祐)时墓葬。2003年4月公布为第五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史稿,有云:阊江安徽祁门入,合小北港、苦竹坑水、磨刀港,流[jìng]城南,西南行,会历降水、柳家湾水,入鄱阳. 璧公墓位于闪里镇铜锣湾,自后梁乾化年间(912)始建,墓前原有石兽、翁仲、华表、享堂、碑亭。因王璧被尊为新安琅琊王姓之祖,古墓历代受到很好的保护,在族人王茂功、王流海、王大军等发动下和祁门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2000年冬至经族人捐款,恢复了牌坊,把墓园维修地焕然一新。
璧公为祁西苦竹港(今闪里)人,据后唐清泰2年(935)朝散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刘日旬撰写的《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载:“王璧,字大献,出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之后,导十七传至唐丞相琅琊简怀公。”王璧即为简怀公之孙,他“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由杭迁居祁门北隅。”唐乾符年间(874—879),黄巢起义时,王璧趁势而起,“倡议集众保境,每贼至毕力捍御。乾符四年,黄巢领三十万人从宁国泾县来寇,公据险阻设鹿角栈道以御之,卒免其害。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命陶雅守歙,雅屡奏公之功,历补军职,时行密得承制封拜,累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淫虐不道,出公行祁门县令,公遂请老卜邑西百余里苦竹港家焉,以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湾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