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达尔战争

公元533年至534年发生的战争
汪达尔战争(英文名称:War of Vandals),是公元533—534年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对汪达尔王国发动的战争。[1][2]汪达尔战争是查士丁尼一世实现西部计划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3]仅历时一年便取得完胜。[2]
汪达尔战争的大致过程是:查士丁尼皇帝于公元533年6月派遣大将贝利撒留率军1.6万余人进军北非。当年9月已兵抵汪达尔王国的首都迦太基城外。汪达尔第五位国王盖利莫尔率军反击,却在德西莫姆遭遇战中战败,迦太基城破。当年12月,盖利莫尔集合军队于特利卡马龙发起第二次会战,再败逃走。至次年3月,盖利莫尔向拜占庭军队投降。汪达尔民族从此灭绝。[2]

背景

公元4-6世纪欧洲民族大迁徙中的一支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联合,通过高卢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并于429年受当时罗马帝国非洲行省将军Bonifacius的邀请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当时的Bonifacius打算利用汪达尔-阿兰人来达到他脱离罗马帝国而独立的目的,但是后来他重归罗马帝国,试图控制这些汪达尔人,但是没能成功。Bonifacius去世之后,汪达尔-阿兰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于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汪达尔人建立起了强大的海军,并占领了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巴利阿里群岛。455年,他们甚至劫掠了罗马。并击退了东罗马的一次入侵,迫使东罗马承认汪达尔-阿兰王国,而汪达尔人则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之后两者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期直到查士丁尼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继位之前就把恢复罗马帝国在西部的领土作为奋斗目标。为此,532年查士丁尼不惜花重金和波斯签订停战协定。汪达尔人上层中的矛盾为他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机会。当时的汪达尔-阿兰国国王希尔德里克推行的是亲罗马的政策,同时在宗教上扶持天主教而与传统的汪达尔人崇奉基督教异端阿里乌教派的宗教政策向抵触,汪达尔人对此非常不满。由于对当地摩尔人作战的失利,530年,不满希尔德里克扶植天主教的王族成员乘机率众发动政变,将希尔德里克废黜并投入监狱。王位由他的堂弟盖利默(Gelimer,530–534年在位)继承。查士丁尼为此要求汪达尔人恢复希尔德里克的王位,但是被拒绝。查士丁尼借此发动了对汪达尔-阿兰王国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