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

明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
明长城,又称边墙[5],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6]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3]
明朝推翻元朝后,北方的蒙古贵族后裔及东北女真族仍对明朝构成威胁。为此,明朝在二百多年间持续加强长城的修建与防卫,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阶段:明朝国力强盛,通过北伐削弱了蒙古势力,并推动了边界向北。此时主要在前代长城基础上进行加固和增设防御设施,无大规模新建工程。明中期阶段:面对蒙古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冲突加剧,明朝转变策略,从进攻转为防御,开始大规模修缮和加固长城。明后期阶段:女真族在东北兴起,长城修建重点转移到辽东地区,强化了包括居庸关、古北口、慕田峪等重要关口的防御。到1600年左右,历经230多年,明长城修筑工程基本完成。[4][7][8]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修建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明长城发展到现在,除了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政治性、文化性还有艺术性,都对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9]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北京八达岭长城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2020年11月,明长城多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10][1]

历史沿革

修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