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纳树

茜草科金鸡纳属植物
金鸡纳树,又名列氏规那树、奎宁树等,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地源自南美安第斯山脉,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等地有栽培。[1]
金鸡纳树树高2.5~6米,少数可达20米,树皮约2~5毫米厚,黄绿色或褐色。叶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下表面叶脉凸起。金鸡纳树花期是6~9月,果期可达次年2月。金鸡纳树适宜生长在热带海拔800~3000米的山地,以年平均温度16~24℃,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为宜,要求全年无霜、温差小,以富含腐殖质、pH为4.5~6的酸性壤土为佳,喜荫蔽,高荫蔽度可显著提高树皮中的奎宁含量。[1]
金鸡纳树自古以来就被印第安人用作退烧药。19世纪初,法国的药剂师成功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奎宁,于是才有了稳定的治疗效果。从19世纪中期开始,金鸡纳树开始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栽种。[2]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3-6米,最高可达25米;树皮灰褐色,较薄,裂纹多而浅;嫩枝具4棱,被褐色短柔毛。叶纸质或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7-16(21.5)厘米,12.5-6(11)厘米,顶端钝或稀短尖,基部渐狭或短尖,两面无毛或有时在下面有疏短柔毛;侧脉7-11对,在下面凸起;叶柄长3-20毫米,无毛或有微柔毛。花序被淡黄色柔毛,长达23厘米,宽达18厘米;花芳香,花梗长1-8毫米;花萼长3-4毫米,檐部稍扩大,裂片卵状三角形,长0.5-1毫米;花冠白色或浅黄白色,长8-12毫米,冠管筒形,稍具5棱,内面无毛,裂片披针形,长3-4毫米,内面边缘有淡黄色长柔毛;雄蕊着生于冠管的下部,花丝长或短,长0.5-5.5毫米,花药长2.3-3毫米;花柱长或短于雄蕊,长1.8-6.5毫米,柱头长1.5-3.5毫米,有时有黄白色长柔毛。[shuò]果近圆筒形或圆锥形,被短柔毛,长0.8-1.5厘米,径3-7毫米,顶冠以宿存萼檐,果梗纤细;种子长圆形,长4-5毫米,周围具翅。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