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于1948年3月6日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海事会议上通过,原名《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公约》,因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nter-governmentalMaritime ConsultativeOrganization,缩写为IMCO)从1982年5月22日起更名为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缩写为IMO),公约亦更名为《国际海事组织公约》。[1]
1958年,《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新组织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会议。[2]《国际海事组织公约》A.69(ES.Ⅱ)条款于1964年9月15日通过,并在1967年10月6日生效。1965年9月28日通过A.70(Ⅳ)条款,随后在1968年11月3日生效。A.315(ES.Ⅴ)条款于1974年10月17日通过,在1978年4月1日生效。1975年11月14日,A.358(Ⅸ) 条款通过,并在1982年5月22日生效。 1977年11月17日,A.400(Ⅹ)条款通过,于1984年11月10日生效。A.450(Ⅺ)于1979年11月15日通过,并在1984年11月10日生效。[1]2021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在其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修正案,以扩大其理事会规模,延长其成员国任期,并承认另外三种语言:阿拉伯语、中文和俄语为《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的正式文本语言。《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修正案现已被九个国家接受,分别是加拿大洪都拉斯马来西亚马耳他荷兰王国、挪威新加坡西班牙泰国[4]
《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促进各国的航运技术合作,鼓励各国在促进海上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防止和控制船舶对海洋污染方面采用统一的标准,处理有关的法律。[3]截至2024年1月,履行《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的有175个成员和3个联系会员。[3]

签订背景

人们认为提高海上安全的最佳途径是制定所有航运国家都要遵守的国际法规,从19世纪中叶起,许多这样的条约被采纳。有几个国家提议设立一个常设国际机构,以便更有效地促进海上安全,但直到联合国本身成立,这些希望才得以实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