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
全国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1][2]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形成。“文革”期间,全国政协停止,而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到了1978年,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1982年,“八二宪法”颁布并实施,“八二宪法”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使人大在闭会期间仍可有效行使国家权力,确保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同时规定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1985年,全国两会开始形成了在每年3月召开的惯例。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召开,自此之后,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通常在3月3日开幕,全国人大会议也通常选择在3月5日开幕。21世纪之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均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重大事项和重要人事决策程序,并对人大和政协如何发挥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做出具体规定。两会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两会推迟至5月举行,这也是自1998年全国两会形成固定日期后,首次延期举行。[3][4][5][6][7][8][9][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两者都是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每届任期均为五年。[11][12][13]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1]

会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