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甘菊

菊科假泽兰属植物
微甘菊(学名Mikania micrantha)为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Mikania)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2][3],别名薇甘菊[1]。先在中美洲地区分布,后广泛传播至亚洲大洋洲热带地区[3][4][5]。微甘菊多垂直分布在海拔0-600米的地区,常见于被破坏的林地边缘、荒弃农田、疏于管理的果园、山谷、河溪两侧的湿润地带[4][6]。微甘菊是一种喜光好湿的热带植物[7],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多数土壤中都能旺盛生长[8]
微甘菊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上部的叶渐小。头状花序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含小花4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花有香气,花冠白色,脊状。瘦果,黑色,被毛,具5棱,冠毛白色。薇甘菊的花期为10月-11月,果期为11月-翌年2月[4][7]。花期短,授粉快,种子量巨大,可借风或外力散播[5][6]。同时,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8]
微甘菊色素提取液中的植物胆甾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可作为生物农药、饲料、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原料[9]。但是微甘菊自身会散发出一种化感物质,让周围的其他植物逐步枯萎,其常攀爬在其他植物的树干及树冠上,并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破坏周围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绞杀它们[1][4],因此微甘菊也是太平洋地区分布最广、问题最严重的杂草之一,2003年,其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13 年,其又被《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定为1级恶性入侵类物种[5][10][11]。当微甘菊入侵时,会对生境内几乎所有树种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消除微甘菊可通过人工拔除、喷施除草剂生物防治等方法[5][11]

命名由来

微甘菊拉丁名为Mikania micrantha,其中“Mikania”表示捷克植物学家Johann Christian Mikan,“micrantha”源于希腊语“micro-”和“anthos”,“micro-”意为小,“anthos”意为花,“micrantha”便是小花的意思[12]。微甘菊是有害入侵野草,被称为“植物杀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其英文名为Mile-a-minute Weed,意思是一分钟爬行一英里速度的杂草,可见其繁殖速度之快[1]